【高信百诺】月度总结:内忧外患,期待政策加码
2022年3月A股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其中沪深300下跌6.67%,中证500下跌7.13%,创业板指数下跌7.70%,科创50下跌12.84%,而海外权益市场则普遍上涨。整个一季度,A股表现都十分低迷,创业板指数更是创下史上第二大单季跌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从内因来看:2021年新能源等赛道板块涨幅巨大,积累了较大估值泡沫,新能源等赛道板块存在挤泡沫的内在需求;2022年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经济增长动能转弱,上市公司在业绩端存在压力;以恒大、正荣为代表的房地产陆续出现流动性风险,1-2月份新房销售面积大幅下降,市场对地产产业链预期悲观。从外因来看:疫情后美联储大幅放水,使得美国通胀接近40年高点,为遏制通胀,美联储紧缩步伐超预期加快,2022年3月开始首次加息,并预期在2022年5月份开始缩表,全球流动性加快收紧,高估值的赛道股和科技股走势承压;俄乌冲突持续僵化,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品、农产品、金属和稀有气体出口国,俄乌冲突引发全球类滞胀担忧。
雪上加霜的是,3月全国爆发新一轮疫情,截至3月30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6769人,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1575人,仅次于2020年初疫情爆发规模,同时在动态清零防控下,制造业供需两端均受到较严重冲击。而俄乌军事冲突推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企业运营成本,对相关行业也有产生不利影响。在疫情冲击背景之下,二季度宽松政策加码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全年5.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事实上面临极大的压力,如果以此目标为约束条件,那如今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越来越糟的经济基本面,自然也意味着政策加码对冲的概率会进一步提高。在财政方面,从3月29日国常会的召开可以看出,政策面对抓紧落实稳增长,稳定市场预期的诉求颇高。会议指出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货币方面,3月3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表态积极,再次强调了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灵活适度”。
社会融资增速仍在探底阶段,从去年8月起,M2增速触底并开启上行趋势,但今年2月份中国社融无论是总量增速还是结构都大幅低于预期,宽货币仍然没有实现向宽信用的有效传导。从结构来看,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2300亿元,前值39800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新增贷款为负,属于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情况,地产风险暴露下的居民购房需求偏弱是拖累社融增速的主要原因,加之经济下滑,就业不振,消费萎缩,甚至现实中部分群体所面临的艰难,要远甚于统计数字所能反映出的程度。此外,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PMI)为49.5%,较上个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非制造业PMI)为48.4%,较上个月回落3.2个百分点,意味着新一轮疫情对制造业形成的全面冲击正在加剧,因此出于稳定市场预期、巩固此前宽信用初步成果和对冲疫情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原因,我们对后市的政策宽松仍抱有期待,货币政策、地产、基建等方面有望进一步加码。
如果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对冲当前的负面形势,市场将进入一段指数震荡整固、投资者情绪逐渐修复的窗口期。考虑到底部通常遵循政策--市场--经济的确认顺序,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会在二季度见到政策底部信号,并进一步迎来市场底。当前估值水平已经处于较低位置,比较充分的反映了各种悲观预期,我们的政策仍有空间,而历史一再告诉我们,通常危机之后往往是伴随修复而来的行情。我们组合中目前的大部分持仓,仍然是仔细研究斟酌后百里挑一选出的好公司,这些企业内涵价值成长的方向是明确的,企业家精神和治理结构的质量在中国企业里排序很高,此外还有良好的生意模式,显著的竞争壁垒,清晰的成长路径,而且我们认为增长的持续性和确定性比短期增长的速度要重要的多;随着近期非基本面因素导致的市场调整并拖累股价,对应的这些公司估值保护却变得更加充足,预期年化回报也愈加确定和具备吸引力,所以我们出于相信常识的考虑,对市场随时可能出现的机会保持积极的关注。二季度风险点将主要来自外部,包括美国缩表引发的全球流动性紧张,以及俄乌战争是否会陷入长期焦灼从而导致通胀加剧。无论如何,当前是一个基本面较为困难的时期,但对投资而言,更难的还是对于理性和价值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