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信百诺】投资中的快乐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1-20

【高信百诺】投资中的快乐


1953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两位研究工作者,心理学家奥尔兹和神经学家米尔纳,在一次实验中偶然的发现了大脑奖赏系统的工作机制。试验的设计是通过一个杠杆式的电击开关,触发贴在小白鼠大脑中掌管恐惧部分的针状电极,这样当小白鼠碰到开关时,就会在电流的刺激下产生恐惧感从而逃离。但在实际操作中,弄错了位置,电极贴到了小白鼠的下丘脑,一个异常的现象发生了,小白鼠似乎完全不在乎电击带来的痛楚,甚至非常享受,它可以乐此不疲的以每小时5000次的频率不断触碰开关,并持续15-20个小时,直到精疲力尽甚至力竭而亡。这个实验阴差阳错的揭示了大脑中存在所谓的快乐中枢,可以在刺激下令生物产生强烈快感,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多巴胺神经递质,也就是大脑对于快感的物质定义。


image.png




小白鼠是小白鼠,以智慧生物自居的人类呢?其实,在面对快感的绑架时,人类的表现与小白鼠并无二致。在加拿大那两位学者公布了他们的发现之后,美国杜兰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罗伯特.希斯在病人身上复制了类似的实验(此处不做道德评价)。同样是在大脑对应部位上植入电极,并将控制电极的开关交给病人手中,这也意味着病人自己可以控制刺激的频率,结果这些病人平均每分钟会电击自己高达40次,甚至有的病人在电流被切断之后还不停的按下开关200多次。从生物角度的表现特征来看,人类与小白鼠完全一样。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大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人类脑,哺乳脑以及爬行脑。决定快感分布的组织位于哺乳脑中,此处还同时掌管着情绪,本能,习惯等等快速决策的机制,而人类独有的智慧如语言,分析,推理,复杂思考等能力则存在于人类脑中,换言之,人类的智慧与决定生物本能的哺乳脑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作用边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有全面详尽的阐述)。



image.png



这个实验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人类要如何有意识的成为大脑奖赏系统的主宰而非俘虏。仰仗于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制度的完善,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那些如毒品,赌博等具有高度成瘾性事物的危害,并有各种手段将自身与它们进行隔离。但还有一种表观上几乎没有任何危害甚至还有些迷人的对象,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大脑中的奖赏系统,那就是“故事“。人类喜欢听故事,喜欢讲故事,因为人类大脑具有极强的将碎片化信息按照个人理解拼凑成完整画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同样可以带来极强的快感,即所谓的”脑补“。金庸小说中的招式,在描写中你来我往精彩纷呈,什么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看着过瘾而又无法解释,这是因为真正的阅读快感是在读者的脑补画面中产生的。如果是日常文娱生活中的故事性,倒也喜闻乐见无伤大雅,但对于资本市场中的故事,还是要多一些清醒。就积极程度而言,资本市场可以算是制造故事的永动机。


”造假“只是资本市场制造故事的一种极端表现,防不胜防的是那些让人目眩神迷利令智昏的宏大叙事或壮美蓝图。从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到当前甚嚣尘上的元宇宙,虽然我们的确看到在泡沫破灭,一地鸡毛之后,会有一些长期创造了巨大价值的公司诞生,但不能忽略的是,那些我们在最初相信并热情拥抱过的对象多数都已经销声匿迹。现在的互联网龙头,是腾讯,美团,而当年可是上海梅林,综艺股份,海虹控股(已更名为国新健康)等一些现如今看来非常陌生的名字。同样,元宇宙metaverse,如果本质就是数字化的虚拟现实,那极有可能只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在触及到行业增长瓶颈后二次包装出来的一个”故事“。我们并不否认虚拟现实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但落到投资层面,仅有故事远远不够。如果对于”价值“的定义不变,且我们真正追求的也是”价值“本身,如何判断基于虚拟现实的应用场景而产生的价值分布,并不是一个那么容易能得出的结论。纽约时报专栏文章写道:元宇宙呈现了资本主义史在更广泛层面的一场愈发令人不安的转折,在这一体系下,股票价格与其说是由收益驱动,不如说是由科幻小说的幻想驱动。而真正的科幻小说所做出的预言,则更加令人不安。阿西莫夫在其不朽名著《银河帝国》中表达过,人类最终征服了银河系,恰恰是因为不能永生,所以才珍惜有限的生命,所以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去积极的创造与开拓。而如果元宇宙对应的虚拟现实是人类意识的永生之地,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价值投资不是因循守旧但也并非万能,而且与常识相悖的是,从事价值投资的门槛甚高,相比之下,其所能提供的回报以及需要的时间,在当下这样一个因为追求增速而近乎”失重“的市场中,几乎毫无性价比可言。价值投资的过程也不乏痛苦,那份痛苦很多时候就来源于自我清醒与快感本能之间的对抗。但如果将对价值投资的坚持,看作战胜人类生物性本能的成果,我们倒也会真正的乐在其中。正如乔丹和科比的冥想导师George Mumford所说: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而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