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信百诺】月度总结:纠结的市场,等待政策明朗
9月上证指数上涨1.64%,沪深300指数上涨1.63%,中证500指数下跌0.78%,创业板指数下跌0.08%,市场表现分化反应的是各种结构性矛盾的冲突。在前期针对互联网,教培,游戏等行业的政策余波未尽时,地产公司负面消息层出,拉闸限电成为热议话题,而经济下行逐渐有确认之势,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继续扩大并且没有收敛的迹象。市场持续聚焦在政策发力的时点和方向,在局面没有明朗之前,行情走向显得杂乱无章,更多代表了对参与主体对后市不同的预期。
当前的市场环境要结合中国重大的战略转变去理解,这一转变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催化因素,一是中美对抗的公开化常态化,另一个就是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前者让我们认识到突破高端制造行业限制的紧迫性,后者则让我们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在以最快速度得到恢复之后,相比全球其它地区支离破碎的供给能力,被空前的放大了。2020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5240亿美元,是历史上第二大的贸易顺差值。仅次于2015年的5939亿美元。今年,中国的外贸顺差规模又创新高。截至到2021年8月,当年累计的贸易顺差已经达到了3624.9亿美元,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值。与之伴随的,今年上半年的工业生产可以说是2013年以来最强的年份之一,同比用电量增长了16.2%、粗钢增长了11.8%、水泥增长了14.1%,GDP增长12.7%。如此我们大概能够理解今年限产限电政策为何如此严格:一方面是政策本身对于能耗控制更为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今年上半年的工业生产确实很强,导致能耗增速较高。
不过从经济客观运行状态来看,后续随着海外供应恢复,全球供需缺口预计收窄,我们的出口自然会回落,这就意味着今年工业高增导致的能耗高增是不可持续的。即使能耗双控目标不发生大的调整,等到工业回归常态增速后,能耗指标也将更加宽裕,行政性限产限电行为可能自然会减少。此外,今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考核结果显示仅有不到40%的地区完成了能耗降低进度,显著低于“十一五”以来的平均90%以上的水平,临近三季度考核期,各地区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去采取措施来提升能耗双控目标的完成度,而在执行双碳政策时,不同地区的条件与目标不均衡,一刀切导致的供需错配则加剧了用电情况的紧张。无论是运动式“减碳”还是“一刀切”的加码限电限产,政策导向是非常明确的。我们预计自上而下的政策会迅速对各地“一刀切”式限电限产纠偏,于10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有可能会做出更加清晰的统筹安排。我们相信稳增长的优先级依然会更高,短期市场的无所适从也必将回到关注基本面的方向上。
市场永远没有所谓的舒适区,多数时候都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和令人纠结的信息,于是我们所能凭借的可以穿越时间穿越周期的手段,只有那些最接近事物本质的规律。虽然经济复苏进程出现较大波动,虽然各种政策的互相作用下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新的挑战,但投资本身就是像一场永远没有结束的考试,面对各种复杂的陌生的甚至刁难的题目,重要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答案,而是我们有能力有方法去持之以恒的面对和解决。我们也不确定市场的纠结会持续多久,但回归基本面的线索越来越清晰,恰恰是在扑朔迷离乱象纷纭之后,能够浮出水面的还是那些真正承载了价值的标的。考虑到成长确定性与估值安全性的匹配、行业空间与企业自身超越均值获取阿尔法的能力,以及政策长远影响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对变化,我们在配置上做出了足够均衡的安排,组合的建立还是紧紧围绕坚固的价值内核。